這集真好看!
當年的鄧小樺主持得很不錯啊,他們那些開口就來的引經據典,廖偉棠那種有點書呆子氣的愛書之言論(我很能明白他對於紙本書的愛);梁文道則是博學又見多識廣的學究氣(不過還是沒有董橋那種貴族氣XD,是連書皮都貴氣著的貴族氣),在此之外,他,呃,是真的去太多中國了,那種嘴臉確實不好看。
不過他們都提及到的《玫瑰的名字》,很有興趣去看。也很喜歡他們說到的「最理想的書」和「最理想的讀者」這些概念。
「電子書和實體書的抉擇」,對於書的scanning我很懂(想起某段文字,你會大概有印象在甚麼位置月,甚至是書本的上下左右),也非常同意他們講的「電子書你只能順序看下去,實體書你卻可以隨手翻開一頁看」,尤其是某些前後次序不太重要的書,比如說邱妙津(又是她)的《蒙馬特遺書》,書信之間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時間性(或是刻意模糊了),前前後後地看,是一種電子書所做不到的效果。又,寫書的人,也是考慮到書本的這種形態,才有「把作品寫成這個模樣」的想法,是唯有實體書能做到的、不可被取替的事。
至於寫書時的引經據典,沒有頁碼就會難以在學術著作中引用書籍。我沒寫過書但我理解,確實也讓我發現:現在的我們,太過習慣使用Ctrl+F了(Google同理)。
「如果香港立法會也有一個圖書館,恐怕只有梁國雄會去看」這個真www。想起,大概沒甚麼人會想到,梁美芬也曾經是個實實在在的大學副教授,某位前律政司司長是她的學生。至於從一個大學法律學院的副教授,淪落到成為一位「成功爭取」,她內心有甚麼想法,我也無興趣知道。
公共圖書館和書店的比照我能理解:就是因為香港圖書館太好了,所以書店才活不下去。這個我同意,但無奈現在香港的情況,已經到了「能多賣一本是一本、希望大家多多向圖書館推薦我的書」那種程度。
又,想起以前的文字學老師也講過:一家大學附近的影印店越多,那學校學生的質素就會越好。因為這涉及到知識傳播的問題,就好比:日本漫畫在中國之所以大爆發,在bilibili大量買下版權之前,都是因為盜版翻譯帶來的傳播。也不單是漫畫,還有動畫、各地劇集、電影等等。甚至當年PS1在銷量上打敗任天堂的GC,還有後來NDS的強勢,也跟盜版(傳播)有關。不過最近已經有BookTok。
至於向梁文道推銷《梁文道文集》這個真的滿好笑的,「我自己都沒看過」XDD。
至於推廣問題,作為一邊緣中的邊緣群體,我只能說,能把大家集合起來,已經很快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