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星期二

硝煙迷霧說壬辰。

講萬曆朝鮮之役。

這個組合,有韓國史專家、明史專家、難怪他們好幾次提到這個萬曆朝鮮之役/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簡直就度身訂造w


朝鮮半島總是成為區域之間衝突平台,多於他們自己國內民族性的一個討論。

所以有著不少明確記載的萬曆朝鮮之役/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就成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明朝似乎並不認為在萬曆朝鮮之役勝出是值得大書的高興之事(而且遠不及萬曆帝本人鍾愛的兒子能不能當上太子那麼重要),但因為朝鮮半島的地域重要性,首都設在北京的大明還是不得不去救,有如元朝刻意不吞併高麗王朝變成征東行省、清朝入關之前都一定要先征服朝鮮半島。

所以很多年來,中、日之間的戰爭,都是源於對朝鮮半島的爭奪。又,從韓國民族的歷史書可以看到一點:他們很強調民族主義的彰顯,或是對於朝鮮本土的立場。

其實現在看來,韓國國內的民族主義,說不定比中國更為強烈。相對於中國,朝鮮後來因日俄戰爭而被日本掌控,加上堂堂朝鮮國君卻疑似被日本人下毒致死,還有好幾十年的日治時期,日本和朝鮮之間的仇隙,跟中日之間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不少強烈的朝鮮民族主義思想,都是在那個時期萌芽並茁壯成長的,例如申采浩和他所編著的《朝鮮上古史》(有點像日本《古事記》,不過日本就早了一千年出現這樣:當本來深受某大國影響的某地方,突然想編著起屬於自己的歷史記載,我覺得這就算是「自我國族意識」出現的時候)。我瞎猜,大概2010年代時大為引人注目的韓國起源論(也有是在抵毀韓國的),也是這種「民族主義」的呈現(一種,終於擡頭望到世界、卻發現自己沒甚麼老底的感覺?);不過現在韓國另有大量的軟文化輸出,於是這種歷史文化情結就看似沒那麼重了。

說起來,這種民族主義思想我記得北韓也有:金日成家族就很強調他們的「長白山血統」。

呀,好像扯太遠了,講回戰爭。

之後他們提到,這個戰役有很多難解的地方,一聽之下果然好搞笑w

在戰爭爆發之前,豐臣秀吉很奇怪地向朝鮮及琉球,高調地以白紙黑字宣佈他的侵略計劃。關於這點我覺得很奇怪:無論豐臣秀吉對於自己的軍事能力何其自信也好,都沒這個道理、沒有必要白紙黑字地說明。而且他們的白紙黑字,目的似乎是想通過朝鮮及琉球這兩個明朝的藩屬各明朝宣告。

答:會不會可能是,豐臣秀吉覺得這樣可以達到他的某些目的,以戰迫和,其背後都是為了繼續貿易。

提出「其背後都是為了繼續貿易」的原因之一,在於之後第一次議和時,豐臣方提出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發展勘合貿易」。


而朝鮮方,因著日本的不斷挑釁,也有派出過三人使節團見豐臣秀吉,而豐臣秀吉再次極無禮地把侵略意圖說明。而這三人使節回到朝鮮之後,朝鮮朝廷卻做出很奇怪的結論,認為豐臣秀吉絕無侵略意圖。

答:那三人使節團之中,其中還有朝鮮東西黨的人一起去,而二人回來之後其實有完全不同的報告XD:東黨人覺得不會打、而西黨覺得會。黨爭中的私人意氣之爭,已凌駕於國家的真實利益之上。

答二:當時朝鮮面臨一個兩難的重大外交考慮:在朝貢禮儀制度下,人臣沒有外交。基於人臣沒有外交這個前提,所以朝鮮已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因為他本身不能與日本有交往,卻原來它長期與日本有很緊密的關係

關於答一,(Wiki意外地記錄詳細朝鮮「黨爭中的私人意氣之爭,已凌駕於國家的真實利益之上」雖然不熟悉朝鮮,但黨爭爭到這個地步在理解範圍內。

至於答二,所以日本向朝鮮宣戰(並意圖借朝鮮跟大明講)時,朝鮮想的可能就是「如果我跟大明求救了,不就事情都揚出去了?我咪仆晒街?」XDDD


之後議和那部份也太花生XD,完全節錄不了,大概就是,明日雙方都各自向自己方的上大人表演議和成功(「沈惟敬也對明廷遞交了偽造的日本降表」偽造文書都出場了XD,另外整個朝廷,飽受倭患日久,竟無一人懂日文?),直到最後大明連「日本國王」的冊封詔書都送到秀吉面前,秀吉才知道自己被耍了。

(找資料的時候又扯出另外一點事:大明冊封日本將軍為「日本國王」已不是第一次。另一方面也說明大明根本沒有去了解日本的興趣,丁點都沒有。)

文祿元年(1592年)的朝鮮之役,小西行長做為征朝先鋒隊,而領軍率先侵略朝鮮,也曾在同戰役率領水軍作戰。但是隨者明朝遣軍支援藩屬的朝鮮王國,而使日本與明、朝聯軍的局勢走向均勢,雙方乃進行和議,小西行長做為豐臣秀吉的代表,代表日方與明朝的代表沈惟敬交涉,並曾派出家臣小西飛驒守(內藤如安)做為使節出使北京。但是負責談判的小西行長、沈惟敬二人卻虛應其事欺上瞞下,為了盡速達成和議,各自欺瞞明朝朝廷及秀吉,使雙方誤信對方答應己方要求,並願意臣服。

但是謊言終有被戳破的一天,隨者明朝使節前往日本,甚至當面宣讀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的冊封文後,秀吉方知自己遭到欺瞞,並因此憤怒,一方面再度侵朝展開慶長之役,一方面也嚴命曾經欺瞞自己的行長再度出兵朝鮮已戴罪立功。

沈惟敬這類無賴也算了,小西行長顯然不願意打仗,這種「明知道打贏了利益不多,卻因上司要求而不得不硬著頭皮打」的仗(好似曾相識的戰況)

......三成及行長比清正更先得知明軍底細後,包括他們的主力軍早已萌生了和意,也力勸秀吉不要親自來朝鮮,相反加藤清正仍然堅守秀吉的理想,一直希望能早日實現秀吉「入明」的計劃,於是主和的行長、三成與主戰的清正之間的裂痕也越來越深。......

......到了後來,隨著主和的聲音越來越強,一直負責外交的小西行長作為日本的外交代表,與明朝的沈惟敬展開談判,最終雖然明朝與秀吉之間對於「和解」的理解有巨大矛盾,因而導致和談破裂,......

堅守秀吉的理想」講得好聽XD。或許他有對秀吉忠心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求功心切」吧;就算是石田三成都「萌生了和意,也力勸秀吉不要親自來朝鮮」,聽起來就像大家都在努力暪著豐臣秀吉,或是明裡暗裡希望秀吉打消「征服世界」的念頭。

這種「低微出身而能力卓越、見識不多卻自有一套高超手腕,年輕時出色的判斷力,反過來造就晚年的剛愎自用」經典case,或是有點像Game of thrones裡面,Tywin Lannister對Cersei的評價,"You're not as smart as you think you are."不過這次卻是眼界限制了秀吉,加上年老體弱的問題,

......尤其在戰爭中期開始,秀吉對於戰場的情況的掌握已經越來越倚重軍監,即三成等奉行為首的主和派的報告及意見。即使和談失敗,也沒有處置居中協調的小西行長等人,而且堅持繼續軍事行動,可以說當時身心俱疲、行將就木的秀吉早已經不能作出綜合的判斷,也沒法在死前及時平息危險的火種,(下略)

 非常意外地,日本史專欄竟然沒有太多關於這次戰役的資料,尤其是以豐臣秀吉方的,最多只有比較零碎、花邊點的事,例如前線幾位武將之間不和的事自己在肥前還是很想念小兒子的事、也有一句提及過千利休不同意出征等等。至於「接見朝鮮使節」的事,不知道是我用錯keywords還是怎樣,總之就是找不到......)

至於這場戰役令努爾哈赤和德川家康成為最後贏家,應該是當時人們都意料不到的事吧。

放心,不單是當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