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星期四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一。

純筆記。

一,中國知識階層的興起和發展。

 

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內,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四大古代文明都曾先後各不相謀而方式各異地經歷了一個「哲學的突破」的階段。所謂「哲學的突破」即對構成人類處境之宇宙的本質發生了一種理性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層次之高,則是從來都未曾有的。與這種認識到而俱來的是對人類處境本身及其基本意義都有了新的解釋。......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出現是希臘的「哲學的突破」的最高峯。整個西方文明中,理性認知的文化基礎由此奠立,哲學、科學、以至神學都跳不出它的籠罩。

以色列「哲學的突破」是以早期經典《舊約》及摩西的故事為其歷史背景,而突破的方式則是先知運動(Prophetic movement)。......「哲學的突破」在中國表現得最為溫和,因為中國的傳統寄託在幾部經書之中。(P. 31-32)

其實關於這點我是很感興趣的:為甚麼就都在這一千年之內?就算用「各文明都進入了鐵器時代」,我還是會好奇:為甚麼會一起進入了鐵器時代?

所以中國知識階層剛剛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候,孔子便已努力給它貫注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要求它的每一個分子——士——都能超越他自己個體的群體的利害得失,而發展對整個社會的深厚關懷。這是一種近乎宗教信仰的精神。後來的士是否都能作到這一點當然是另外的問題,但由於孔子恰處在士階層興起的歷史關頭,他對這一階層的性格形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P. 36)

所以孔子不單是把知識帶到民間,或是有教無類、建立儒學等等那麼簡直,而是更為深遠地,在知識分子開始出現時,就確立了「知識分子就應以人文關懷為最核心」這種有如宗教信條般的風氣,以致後來李斯為自己辯解,不說他本意如何,也不得不說「可以的話我還是想當個好人」這類話。

「儒效」篇的主旨是要說明「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由於荀子處在大一統政府建立的前夕,知識份子多少已感到政治上的低氣壓,所以荀子對「道尊於勢」的觀念似不及孟子所持之堅。但他並沒有喪失儒家的基本立場,故仍以儒者之所以可貴即在於其所持之道。更重要的,他雖偶有敷衍世主的尊君之說,然論及君臣關係卻一再強調「從道不從君」的原則。這仍然可以看作是「道尊於勢」的觀念在一種新的政治形勢之下的委婉表現。P. 44

尊君是敷衍用的啊!!!

至於政治上的低氣壓,唉。

《鹽鐵論》「晁錯」篇載御史大夫桑弘羊之言曰:

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學,招四方遊士,山東儒、墨咸聚於江、淮之間,講議集論,著書數十篇。然卒於背義不臣,使謀叛逆,誅及宗族。(有機會就用一用w)

此處儒、墨當然是泛指各學派而言。由此不難看出,漢代當政者對於「處士橫議」是多麼的深惡痛絕。(P. 68)

儒以文亂法的最佳體現w。不過,《鹽鐵論》出場的時期,士人就完成「士族化」了,於是那些儒墨(余先生有補充,不是真的專指儒墨,而是一些民間流派的泛稱)肆無忌憚地給予意見時,朝廷中人就生氣了......

給點意見就生氣,那麼聽起來,那麼面善啊......

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到三世紀中葉這一百年之內,知識界的領導人物卻受到戰國王侯的特殊禮遇。他們既不用向王侯臣服,也毋須為生活擔憂。不但如此,他們的議政自由還受到制度化的保障。事實上,他們的主要職責便是「議政事」。在這種情況下,古代士的功能實已發揮到最大可能的限度。稷下學宮雖僅曇花一現,但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則是永恆的。因為議論的自由同時也刺激了思想學術的成長。先秦所謂「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是和稷下時代重疊的。在這個時代中,不但齊國尊賢,其他各國也莫不如此,但不及稷下之著名而已。(P. 68-69)

真是思想上令人神往的世界。從前聽教中國近代史的老師講,中國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有二:一是春秋戰國時代,二是民國時期。這樣看來,民國時期自然是比不上春秋戰國的,最起碼「他們的議政自由還受到制度化的保障」就差好遠了。

史載李斯面辭荀子之言有云:

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 

注196:錢賓四師疑李斯辭荀卿之言太卑鄙,或為鄙斯者所假造。......其個別故事之真實性幾乎全都可疑,其中當然有誇張、誤傳、以至捏造等等情況。但是從社會史的觀點說,它們所顯示的時代通性則絕對可信,因為即使是捏造,也是當時的社會心理的產物也。(P. 82)

即使是捏造,也是當時的社會心理的產物也」對極了,有如武俠小說也來自一些人對「俠以武犯禁」來伸張正義的渴望和想像。如果虯髯客傳算是中國第一篇武俠小說,那這種「寄期望於文學作品之中」的做法就已有一千年,也側面代表中國古人對法律的限制已有相當感受。

又,想起當年教《虯髯客傳》的老師,他講到故事主旨講到虯髯客「不是真命天子」「每個人都應當恪守自己的本分命數」之類,明明是個俠氣的故事,非得要扯這種天數之事,就算這真的是作者原意,也未必太掃興。

文章最後還有饒宗頤先生對於「士」起源的補充,果然是甲骨文專家啊。

人生過處唯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

。 

題外:

......原句我是想講「錢賓四師疑李斯辭荀卿之言太卑鄙」,看這種書想做書摘幾乎都要手打,語言輸入完全無用orz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