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影癡限定|《原罪犯》:藏在意識最深暗底的道德禁忌與暗示
悲劇注重邏輯,在一連串事件中推演出一個必然結果,如同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的論述,悲劇著重段落之間維繫著概然或必然的關聯。
嗯......(消化中
。
最近其實沒甚麼看電影的心情,開著吉卜力電影可以當BGM聽,但真正冷靜下來卻總是不行。難得起了個心情,想看熊抱青春記Turning Red,看半個小時左右就尷尬到看不下去。
其實我的耐性值也低了很多啊。
。
先講個題外,
感覺上,畢明就是一邊說不抽,一邊不抽而抽XDD,她就是那種很張揚、又不太兜圈地兜圈讚自己。好吧,她確實是有點料子。
嗯,大約說幾個重點好了,
1.
奧斯卡沒歐洲那邊的電影獎項更了解Drive my car的好,因為電影的Art house味太重。她之前的介紹之中,有一點說得很好:極簡。導演非常厲害地用極簡的方式,把:一整本村上春樹的小說、好幾個故事,一個互相救贖的故事,用一個3小時的電影萃取出來。
高明、簡潔、低調,就是這麼日本。
2.
奧斯卡最佳電影不是簡單地「最高票得到」。p.s. 她一邊說沒關係,但語氣明顯有點介意自己猜不中XDD
3.
Kristen Stewart,她顯然不到那個層次,但大家都看到她的努力。尤其是她由從前那個拍Twilight的mk妹,進化到今天拍這類真人傳記電影的程度(甚至說她高攀了)。其實劇本本身就不夠好,加上她確實沒那個實力w,所以這次提名是一個肯定。
令我有點感動,她是真的努力。
4.
為甚麼沒有 法蘭西諸事週報 The French Dispatch(59:22),因為「匠氣太重」。匠氣重不重先不論,但Wes Anderson在每個鏡頭上所花的功夫、精細、運鏡的準確,還有art direction啊、景深啊、視點分佈啊等等等等,實在是教人目不暇給。
他就跟Christopher Nolan拍天能那樣,根本是在拍自己任性地想拍的東西,獎項甚麼的大概是不在乎、或是不重點的。(但他的投資者應該很在乎XDD),
。
我很難不去想,或許當年那次拒唱,是她僅剩的抗議方式?她之前已對許多人表明不想唱,卻仍被身邊的人強迫站上舞台,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不開口了。看著這幕,我驚覺她離大家多麼遙遠、多麼孤單。即使她就站定在舞台上,眼前的熱情粉絲卻完全不知她經歷何事,狀況多麼嚴重,沒有任何人知道怎麼幫助她,甚至還噓她下台。我更羞愧的是,自己當年讀到新聞的直覺反應,也跟多數自認在看「娛樂」新聞的人一樣,將她整趟痛苦歷程,簡化為單純的「行為脫序」,輕浮地一筆帶過。
嗯。
說起來,我人生中第一隻CD就是她的Back to Black。卻原來,我已經比她還老了。
。
色彩學。
一直很想深入了解,卻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太沒藝術天份了。我只是個能辨認顏色的色盲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