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星期六

我曾經問個不休。

這集尤其是後半,非常有骨呢。我總覺得五夜講場不能再播下去是因為他們......

一個民族的出現(12:19)

一個民族的出現,通常未必因為民族的血緣。人類學或民族學、語言學考究時,可以找到一個民族的發展源流,......可能如卓然所說,未必是硬性的規則把它限制,而是大家對某種事件、某種紀錄日子、共同的記憶而約定俗成,令我們有共同信念,或許民族因而出現。

最佳例子是猶太人,就不多說了。

如何模鑄一個紀念(18:24)

紀念存在政治的牽引因素。

不多說了。

文字獄,

已死的人,把他們的屍體找出來,把屍體鞭成人粉。對,就是把屍體打成粉末;而還活著的人,包括只是負責刻字、或許不識字的刻工,或出版社所有人和朋友都抓回來,大部分人被殺掉,沒被殺掉的則流放到寧古塔,被放遂。

整集裡面最喜歡這段「靖難之變」(26:54)

惠帝的純治很寬厚,但因為他有削藩政策,其中一位藩王,就是勢力最強大的朱棣,明成祖,他抗議削藩,或許種種政策上的原因,或者他有當皇帝的野心,所以發動「靖難之變」。

下面那段,也實在太有暗示了。

新皇帝即位後,當然把建文帝形容得有多醜陋、有多壞,但民間的記載不是這樣,有相反的記憶,直到明朝的中後期﹐還是有不少筆記小說高度歌頌建文帝,把他比作堯舜一樣賢明的君主。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不了解,未必這麼誇張。

官方強而有力的理據,來述說「靖難之變」的正當性:建文帝有多卑劣、成祖有多聖賢。但民間永遠有另一套看法:大家都覺得是冤枉的,建文帝是好皇帝,現在被一個篡位者取而代之,而篡位者不停訴說自己有多好、有多正確,但沒有老百姓相信。

建文帝算是好皇帝,也沒有做過壞事;他的叔叔篡位這件事,這件明顯是篡位的行為,按傳統儒家標準是惡行、違反春秋大義的事情,從「靖難之變」到明末之間始終無法平反,直至明朝差不多要滅亡了,才在南明弘光朝廷,由一位名叫李清帶頭為他平反。

就是一件篡位事件﹐老百姓始終沒有忘記正邪的立場,始終沒有聽信官方的論述;建文帝不斷被傳頌、被紀念,中國人傳統講求的正義、或民間的正義,

不會就此被淡忘,二百多年。

有些事情不會就忘被淡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