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星期一

.

厭世。對所有事情都覺得不順眼。沒事找事。

憤世嫉俗mode全力開動。


BGM

為甚麼要推薦給我?

🤯 做筆記才是看懂書的關鍵|Notion 知識管理、閱讀筆記 ( Notion Book Library + Book Review Templates!)

不能理解。

不反對筆記,自己也有閱讀筆記,但「知識管理」聽起來怪怪的。記憶術ok,但要筆記然後匯出之類,還有甚麼「從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之類,不能理解。大概是記憶的方式不同吧。把要點劃出、匯出、整理再管理,這是我以前讀書時才會做的事。

至於現在,首先不會刻意去「管理」,它們會自然歸類、連結、存在。很多事情能互通,例如歷史事件,例如生活知識,例如人類,總會有一個脈絡:每條線都能連結起來,出現連接點、點形成脈絡,脈絡形成網,再蔓延開去。如此順著邏輯就會記起很多事情,隨時有新啟發。然後就是時常反思、自我懷疑。

缺點也很明顯:忘了就會忘了,亦很粗疏,但這涉及自己另一個慣性:樂趣。我想知道,是因為有興趣知道,所以興之所至,點到即止。


「用三段話說明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為我帶來甚麼改變」「三個Quotes」,也不太喜歡。

「用三段話說明這本書的內容」

說明內容就算了,例如《笑傲江湖》就是「華山派大弟子闖蕩江湖、經歷人心險惡最後和愛人退隱江湖」的故事,大部分金庸小說都可以這樣寫;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就是在說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慈禧太后就是說慈禧太后的一生,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就是在說中國知識階層史。

好吧別這樣。

「這本書為我帶來甚麼改變」

看書有目的,但太有目的性又令人生厭。我看書本身非得要學會甚麼,或是改變自己。於我而言,看書的動機應是興趣或好奇,不應為了效用;可能這是心態問題,也是我特別討厭工具的原因/天性。

又,其實.....這樣改變自己的想法並不壞。我想,我猜,只是我實在喜歡不上,說不定我才一直如此垃圾。

天生的垃圾。

「三個Quotes」

本來就quote很多了。Slip-box......?罷了。

不過今天這個「有了google就不用記事情」的世界,確實資料的整合和歸類是很重要,自己也早就刻意練習。如此一來,小說文學類的閱讀,還是放鬆心情地看比較好,因為無需打開有如outlook inbox rules的自動分類機能。

不過,自己還是無法適應電子書,那種閱讀的感覺很影響自己,例如翻動頁數,無法一下回去某個chapter(所以我很喜歡思兔可以直接選頁數這點),還有紙張的氣味和質感。


最後她提到一個「如何在商場中實踐自己的佛法」的事,才發現,自己反過來很刻意把自己工作和閱讀分開,越開越好。就是很討厭工作,所以要把自己的快樂保護好,一點汙泥都不染。

是種自我孤高的快樂。

曾經說起,自己於擁有很執著,因為小時候總是沒能擁有。所以喜歡寫過的厚疊疊的筆記本和紙張、喜歡在書上記號、喜歡那點許的痕跡。那是自己擁有的證明,再買個一樣的回來還是不一樣的,

「你給了我那個糖人兒,我捨不得吃,可是拿在手裡走路,太陽曬著曬著,糖人兒融啦,我傷心得甚麼似的,哭著不肯停。你說再給我找一個,可是從此再也找不到那樣的糖人兒了。你雖然後來買了更大更好的糖人兒給我,我也不要了,反而惹得我又大哭了一場。」

看著那複製出來的記號,又想恥笑自己了。

一些書的簡短感想

找到一些有興趣的書。先 放 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