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星期五

中國金融史三千年。三。

終於都到唐朝。

這本書有關唐代的金融重點都在唐玄宗身上。

喂,兩稅制呢?

雖然隋時已有科舉,但由於隋亡得太快,所以當時未有甚麼成效。而到了唐代,一開始朝廷對關隴集團仍是有分不開的關係,例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就是關隴集團的首領。這些門閥不處理好,經濟的命脈就永遠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也就做不到作者最喜聞樂見的「耕者有其田」。

所以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還真的要謝謝武則天。因為中國的歷史是政治先行,所以當年武則天為了打撃關隴集團,進行了不少政治清洗,結果就是成功把朝堂上的門閥勢力削弱不少,加上武后死後的一連串政變,當時的唐代也可以算是進行了一次小型的經濟洗牌,結果就是讓唐玄宗得以大展拳腳。


然而,這些事件書本都沒有交代,只說唐玄宗廢官營手工業、開放鹽鐵茶酒專營權、開放鑄幣等,還有之前武則天廢除了的關稅,彷彿只要弄這些事情國家就自己會富強一樣。
所有善政,必須讓天下黎民先實現溫飽,國家富強,必須讓所有人都有賺錢的機會;治國之道,先要滿足庶民的需求!高明的封建統治者,一定會先培養民間財富,然後再享受。
爾言差矣,大大之差矣。

如果這樣做國家就會富強,地價飆升就應該不成問題了?那麼又何苦再推出檢田括戶?為何當年漢武帝不夠錢用的時候,是將鹽鐵收歸國營?而不是進一步開放市場?這樣其實就是國家干涉市場的行為,不正是自由市場最反對的嗎?

國家富強的方法都要看當時的國情,「耕者有其田」這種理想,永遠都只有百廢待興才能出現的。不然你就要好像吐蕃那樣,吐蕃的生產力那麼低,文明水準卻可以那麼高,就是因為人口少


書中提及,李林甫在位的十九年間,正是唐朝國力最為強盛之時。而且他曾經做過不少好事,例如眼見及當時的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便提出三個辦法來幫助小農,包括和糴、
和雇、募兵制。

和糴來由已久,並不是李林甫一人提出,魏徵 《十漸疏》:「雜匠之徒,下日悉留和僱;正兵之輩,上番多別驅使。」可見早在唐太宗時代已經有「和雇」,所以這也不是李林甫提出的。至於募兵制,是李林甫有故意縱容募兵制發展,但募兵制卻非有如作者所說那樣憑空現,而是由於一些深層的結構性原因,而逐漸替代府兵制的。

簡單來說,不要硬把李林甫說是好人,他特別得唐玄宗歡心只是因為善音律。而且他禍害之深,作者似乎不是很清楚.....


而有關《唐六典》的描述,作者又錯了。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御撰」、李林甫等奉勑注,實為眾多集賢院學士在歷任宰相兼學士知院事者領銜主修下,歷經十多年而成。
《唐六典》,它成於李林甫掌權的最初幾年。這一彙編工作有一個漫長和多變的過程。玄宗最初在722年已命令集賢院搞一部同名的彙編;名稱中的「六典」原係比照《周禮》的題材結構,原來的作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張說在8世紀20年代初期使禮儀法典化的努力有關。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完成;在蕭嵩領導時期,開始了彙編現在這種形式的工作,即準備搞成一部有關政府機構行政法的提要。後來張九齡也參加了彙編;他失勢後,李林甫負責它的完成。它最後成於738年,739年陰曆二月被送呈玄宗,然後向全國頒布。 
《唐六典》的編撰共歷時十多年,然後剛好成書於李林甫掌權的最初幾年而且。也就是說,這部《唐六典》其實是集多人之力而成,不過最後蓋上唐玄宗和李林甫的名義,李林甫本人可沒那麼有學識。

而且他才不是反對《敕議放私鑄錢》最堅定的人,就算是反對得很堅定,那也只會是因為唐玄宗都反對這件事,然後他跟著這樣做,不然你以為他那個「口蜜腹劍」的稱號是怎樣來的......


之後因為要平安史之亂所以要籌錢,方法來來去去都是那些甚麼發放莢錢,盬鐵國有,沒甚麼好說的,不過安史之亂後的「兩稅制」竟然只有兩頁,似乎有點太過不去。

好吧,其實這本書就連租庸調也沒說過。

租庸調簡單來說就是以人頭算的稅,不管你收入多少,你每個人都交固定的稅項,包括力役和田租。在「耕者有其田」的情況下,這種稅收當然沒甚麼問題。不過到了後來,經過楊國忠開放土地自由買賣、以及安史之亂後,被加劇的土地兼併問題,以及北方戰亂令大量人民流離失所,沒田可耕,人民自己就沒稅可交,所以租庸調不能再用,才出現了兩稅制

兩稅制簡單來說,就是按你所擁有的土地財產多少來交稅。租庸調收的是實物,兩稅制則是改以現錢,不過亦可以實物作折算。

兩稅制竟然只說了不到兩頁......這可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稅制啊......


在唐代的小結,作者提出:
一,集權社會容易出現「壞的市場」;
二,「耕者有其田」,總是壞在貪婪官僚手上。

作者說,集權就是會集中資源在同一批人手上,而唐代就是自漢以來中央集權的一個高峰點,因而十分容易出現腐敗的情況......這不就是馬克思嗎!?「耕者有其田」總是壞在貪婪官僚手上云云,其實又是馬克思理論中常見的「地主剝奪小農」的套路......

還有,作者在迷信「均田制」的同時,又主張政府應該開放自由市場,這兩點似乎有所矛盾啊......



好了,總結一下,這本書的資料很完備,在「貨幣對國家經濟的影響」這方面的論述十分多,相信他們也看了不少有關中國貨幣的相關書籍及出土文物資料,就這點上是十分可取的。加上作者都不是歷史專科,所以他們對某些歷史事件能不被傳統史觀所影響,雖然被馬克思影響也不是甚麼好事......

可惜,很明顯這兩位作者對中國的歷史認識甚少,對於中國的歷代經濟狀態,僅以少數史書去作描述及判斷,從他們在南北朝的部分中完全沒有提及北朝的經濟就可知一二。以致很多地方都不得不用上個人的猜想,而且他們都猜錯了。例如一些不明所以的經濟制度,幾乎都統一以「均田制」來作猜度,這已經可以說是對「均田制」的迷信了吧......




雖然與經濟無關,不過我滿喜歡書裡面對於魏徵的評價:
所謂魏徵直言敢諫,除了不許唐太宗喝酒吃肉玩女人,就是一些求饒的哀鳴:李世民你如果敢殺我,你就是歷史上的昏君(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所以,李世民才說「你們都覺得魏徵說話難聽,我倒是覺得很中聽、很好聽!」(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 
最離譜的是,魏徵每次冒犯唐太宗後,居然都要記錄下自己的言行,並編寫了一本《魏徵語錄》,專門收集他所謂的「直言」。魏徵死後,褚遂良把「魏徵語錄」獻給了李世民,李世民一怒之下毀掉了魏徵的墓誌銘。 
可有這樣的直臣?說白了,魏徵不過是換了個花樣拍馬屁而已。
 「換了個花樣拍馬屁」這點我同意,雖然魏徵拍這個馬屁還是要冒一些險,不過能同時又賺一下名聲這樣就沒所謂了。


還有同樣和經濟無關的「斜封官」:
武則天以下的唐中宗,也便不經兩省而徑自封拜官職。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覺得難為情,故他裝置詔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發,而改用斜封。所書「敕」字,也不敢用朱筆,而改用墨筆。當時稱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中書門下兩省,而要請下行機關馬虎承認之意。
這個「斜封官」證明了唐朝的皇帝不好當......想自己封人做官,又怕被臣子(還有可怕的老婆)否決,於是只好這樣偷偷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